冻土环境研究方面成果

中国冻土形成演化及长期变化趋势

 

多年冻土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积极响应。基于文献考证、实地采样和分析、数值模拟,初步厘清了末次冰盛期(LGM70–12 ka BP)以来的冻土演化证据,提出了冻土演化模式。

  • 系统研究了东北冻土形成演化进程,确立了我国高纬冻土变化进程和多期冻土南界,为全新世以来冻土长期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背景。

北半球迄今发现纬度最南的不活动冰楔,参考围岩沉积及其它区域气候指标,推测6.0 – 1.4 ka BP的区域寒冷气候有利于冰楔发育。


 


位于大兴安岭西麓乌玛的土楔


伊图里河不活动冰楔及d18OdD以及低过量氘特征


  • 集成了LGM以来青藏高原冻土形成演化,揭示了LGM以来高原冻土的总体退化趋势。通过深埋冻土、古冻土上限、厚层地下冰和古冰缘现象等研究,进一步证实高原冻土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寒冷气候产物。伴随着全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而经历加积和退化,但以退化为主的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LGM时我国多年冻土面积达530km2

     


末次冰盛期、全新世大暖期和现今中国多年冻土分布


北半球及我国冻土近期变化


  定量观测和模拟研究了局地因素对冻土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考虑局地因素的冻土分布模拟模型,提高了制图精度,为寒区环境和冻土工程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 观测和模拟研究了积雪、植被和坡向等局地因素对中国冻土及其变化的影响,揭示了其对冻土形成和变化的影响机制,并阐明了不同高寒生态系统下冻土温度和活动层厚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


不同植被盖度下活动层厚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构建了我国最全面的多年冻土及生态水文环境监测体系,覆盖了青藏高原、大小兴安岭及天山山麓等主要多年冻土区。

 

我国多年冻土气候—生态水文监测网络

我国大兴安岭根河站积雪与地温分布情况

大兴安岭中部冻土地温变化


  • 研究1990–2013年北半球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时空分布变化。

1990–2013年北半球活动层厚度时空变化